媒體
  • 澳廣視新聞
  • 政府消息
  • 濠江日報
  • 澳門日報
  • 力報
  • 新華澳報
  • 正報
  • 華僑報
  • 現代澳門日報
  • 論盡澳門
  • 澳門平台
  • MediaOutReach
  • 美通社
  • EQSGroup
分類
  • 澳聞
  • 經濟
  • 要聞
  • 體育
  • 藝海
  • 即時新聞
新聞
  • 公僕就職誓詞擬增效忠內容
  • 任職領導主管須培訓合格
  • 獸醫資格登記月底完結
  • 社局訪穗調研社區矯正
  • 小販管理制擬引公開競投
  • 當局擬提升停車場樓板荷載
  • 拾獲澳門通消費澳男被控
  • 招商局下月成立設三廳八處
  • 內地男洗白五百八萬黑錢法辦
  • 內地女大生涉偷電動滑板車
  • 醒目長者遇騙保不失
  • 教局籲防網上假冒教育部門資訊
  • 和諧廣場下周四起臨時交管
  • 電子政務法擬九月生效
  • 二常會簽武器管控法意見書
  • 文化中心廣場變身MICAF樂園
  • 新屆青年議政訓練計劃報名
  • 海星英語賽激發學習熱情
  • 國際兒童藝術節下月開鑼
  • 聖大社服機構簽合作協議

對外法律研討會張司提三工作

2024-05-18 06:35








    守住國安底線   發揮獨特優勢   多渠對外合作

    對外法律研討會張司提三工作

    【本報消息】由外交部、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“新成就、新機遇、新作為——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對外法律事務研討會”,昨日上午九時半假中葡綜合體東廳舉行。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表示,澳門回歸以來,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導和協助下,嚴格落實“一國兩制”方針和澳門基本法,在處理對外事務方面取得豐碩成果。

    中國外交部長助理苗得雨,聯合國副秘書長兼法律顧問蘇亞雷斯(視頻致辭),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,張永春先後致辭。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顯法,外交部條法司司長馬新民,澳門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恒,香港中聯辦法律部長劉春華,中央港澳辦、國務院港澳辦八局副局長余向軍,全國人大基本法委研究室副主任鄭常衛,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條法部主任兼參贊周倩等嘉賓出席開幕式。

    做對外開放橋頭堡

    張永春致辭時總結回歸以來澳門對外法律事務等方面的工作成果,指出,當前全球格局持續調整,地緣政治風險上升,澳門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,面臨的外部不確定因素將會增多。

    特區政府將按中央港澳辦、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日在澳考察調研時提出的要求,更好發揮澳門的獨特地位和優勢,做好對外工作,促進澳門國際大都市建設。澳門特區將因應新形勢新要求,堅持立足本地、背靠國家、面向世界,緊緊圍繞“一中心、一平台、一基地”的發展定位,在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的同時,努力把澳門打造成新時期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,在促進“國內國際雙循環”中實現更大發展。

    增強經濟抗風險力

    張永春表示,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。第一,統籌把握安全與發展。要全面準確貫徹“一國兩制”方針,在制度和機制等方面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,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澳門事務,牢牢守住國家安全底線。在維護好國家安全的同時,不能封閉式發展,要依據澳門基本法的規定和國家的授權,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對外事務。在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,綜合運用內外部資源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戰略,增強經濟結構的抗風險能力,實現澳門經濟、社會可持續發展。

    與港培養涉外人才

    第二,鞏固發揮澳門的獨特地位和優勢。澳門具有“一國兩制”的最大制度優勢,在分享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的同時,有廣泛的處理對外事務的權利,同時澳門與葡語國家有多方面的歷史聯繫。要把這些的制度優勢、傳統優勢等有利因素用好,充分發揮澳門所長,對接國家的對外開放全局和外交工作整體部署,在促進澳門自身發展的同時,更好服務國家發展。此外,澳門與香港在加強涉外人才培養及開展對外合作方面也可相互配合,攜手發展。

    拓與歐盟等國聯繫

    第三,積極開展多渠道的對外交流與合作。為吸引境外商貿人士及遊客,促進雙向人員往來,特區政府正加快與有關國家接觸商談,推進出入境政策及措施的便利化。下一步,特區政府將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,積極參加相關國際機制及國際會議,拓寬與歐盟、東南亞國家等的聯繫。同時與經濟、人員往來較多的國家商簽司法協助、免簽等領域的雙邊協議,為開展對外交往合作提供機制保障,服務澳門國際大都市建設。

    會上,來自內地、澳門和香港特區及有關國家、國際組織的代表、專家學者深入討論“‘一國兩制’成功實踐及其對國際法的貢獻”、“澳門特區涉外法治成就與經驗”、“澳門特區涉外法治建設新機遇新作為”三個專題。

    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,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,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,中央政府駐香港、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,外交部駐香港、澳門特區特派員公署,澳門特區及香港特區政府部門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、澳門社團代表和學生代表等約三百五十人出席研討會。